| 加入桌面 | 手机?/a> | 无图?/a>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新闻 » 高端访谈 » 正文

毕凯龙:无线互联夯实智能城市地基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2-07-23  浏览次数:133
核心提示: 城市的各个系统里的数据蕴含着无穷的价值,无线互联网的建设将把更多系统连接起来,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, 可创造出不可胜数的
     城市的各个系统里的数据蕴含着无穷的价值,无线互联网的建设将把更多系统连接起来,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, 可创造出不可胜数的服务和商机。

  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在今年已经突破10亿大关,3G用户接近1亿5千万,平板电脑等其他移动设备市场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。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,移动互联网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创业投资领域,建设无线城市也已经成为中国大城市的发展共识。无线互联的高速发展不仅给本行业带来商机,也为智能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  要想真正实现智能城市的功能,中国的无线互联需要做好怎样的技术准备?有哪些国外的经验教训值得吸取?政府和企业又该如何把握技术发展和投资的节奏,做到好整以暇?

  毕凯龙是埃森哲大中华区副总裁,移动服务部门的负责人,对无线互联网如何推进智能城市产业价值链建设,有着丰富经验和深入思考。记者特约记者今年6月与他在北京面对面交流,获取他对无线互联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洞见。

  智能城市就在身边

  记者: 我们该怎么理解智能城市这个概念?

  毕凯龙:让我来概括智能城市的基本理念的话,未来它会像是我们呼吸的空气。它是政府、企业和消费者间的纽带。有了无线互联网的支持,使用它会变得非常自然、非常简便,就像呼吸一样,它每时每刻都在你的身边。智能城市,应该就是存在于这样的空气之中的。

  智能城市的演进可以分成三个阶段,第一阶段是完成无线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,以及其他技术上需要的东西;第二阶段是开始推出应用和服务,让政府间互动,企业间互动,人与人之间互动。第三阶段是把所有的元素更好地结合起来,形成一个能够自动进化的生态系统。

  记者:能否举个应用智能城市的具体例子?

  毕凯龙:比方说,每年都会发生很多意外事件,比如龙卷风,地震和化学灾害。于是美国政府建立了这样一个系统,获得了覆盖全美97%用户的各大无线运营商的支持。用这个系统,政府可以将紧急的警告信息发布到人们的手机上,不论人们在办公室里,在大街上,还是在电影院里,都能收到紧急通知,得到安全引导。这个系统并不需要你注册或者订阅,也不是看你的家庭地址在哪,它是基于你当时所在的位置,取决于离你最近的无线基站。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
  记者:在中国已经有什么样的智能城市应用?

  毕凯龙:举个在中国应用的例子:医疗。中国有一些医院启用了一种连接无线网络的平板电脑,能让救护车和医生在病人到达医院之前就互相沟通,交流病人的情况,搞清楚需要什么样的治疗,可以提前安排病床,安排医生。这是一种很好的应用。

  另外一项应用在中国的发展还不太成熟,不过在其他地方已经开始出现了,那就是交通管理。在北京,你可以查到交通时刻表,可以获取一些基本的信息。可是下一步在交通领域出现的革命,如果我们引入智能城市的设计的话,我们就能够预测交通堵塞,而不只是去发现它们。当我们把汽车和人们身边的智能终端,以及装置在城市各个地点的其他智能设备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之后,我们就能做出预报,因为知道人们如何移动,车辆如何移动,在哪个地方会发生堵塞。这样我们就能更有效地提前对人们做出引导,让他们都顺利到达目的地,而不是在拥堵的交通里干等着。

  无线互联的发展方向

  记者: 智能城市的建设需要以移动互联网的建设为基础,这其中哪些东西是最重要的?

  毕凯龙:无论在哪里,可连接性是最基础的要求。中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,我去敦煌游玩的时候,在一片无人的荒漠里,我的手机也能接到电话。可连接是第一位的。然后我们再看看,连接上之后能够传送多少东西。现在正在做的投资相当于是在建设像北京环线那样的交通主干道,让连接更宽敞,速度更快。比如说,有了更大的带宽,农村里的学生就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平台,得到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料,在虚拟体验里走遍全国各地。

  我们设想一下,如果北京没有了六条环线,从北京的东南角赶往西北角需要多长时间?中国政府的“十二五”计划正在做的,就是加速带宽建设。这是满足基础性要求。接下来,还需要建设一系列配套基础设施。

  记者:具体需要什么样的配套基础设施?

  毕凯龙:我们需要很多大型数据中心来支持系统和数据的去中心化过程,这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云计算。云计算并不复杂,它就是一组大型数据中心,加入计算能力和软件应用。通过云计算,我们就可以用身上带着的很小的终端设备,来接入并使用这些大型数据中心的计算能力和储存的数据。

  云计算的技术条件上其实早就齐备了,并不是说有人打开了一个魔盒,然后突然云计算就跳出来了。在云计算的推广方面,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安全性。政府数据企业数据需要可靠的安全加密。个人客户对于把数据全部放到云端也是有顾虑的。他们担心数据中心的可持续性,担心备份和恢复系统是不是齐备。在数据的传输和设备的使用上,要让人们感到舒适可靠。

  记者: 现有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水平能满足建设智能城市的需要吗?

  毕凯龙:要理解移动互联网,需要明白它在不断进化。像我之前所举的交通管理的例子,它是需要在汽车上使用比较严格的技术标准的,因为你必须知道一辆车的位置,行驶状况,与其他车辆在城市中的相对位置,才能判断出究竟哪里会堵车。所以汽车必须通过一个标准来连接。而在智能建筑方面,荷兰阿姆斯特丹已经在监测建筑的数据,纽约也在做同样的事。这样以来,我们获取建筑内的数据,汽车行驶的数据,交通流量的数据,来确定哪里人多,哪里人少,哪里的人需要出租车。

  有了标准的技术,我们可以设定各种传感器的位置,利用人们携带的智能终端获取人们的位置,把无线技术整合到医疗仪器里、智能电表里。这样的新技术和新设备能获取大量的数据,让我们能开发很多新服务。在移动互联网的演化中,我们能把越来越多的设备联网,就能创造出大量的商机。

  发展决策和中国机会

  记者:政府和企业该如何把握这些新出现的机会?

  毕凯龙:政府或者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得审时度势,搞清楚下一步的科技发展趋势,是万物都会互相连接,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。一定要为未来做计划。我的意见是,企业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业务架构上。搞明白要怎么为雇员服务,为消费者服务,为公司的其他业务服务。检讨一下自己的商业模型,看看当前的核心业务,它的商机在哪里,还有什么潜在机会。接下来就是要找出优先发展目标,需要先考察一下那些未来将会出现的新技术,确定未来可以优先在哪个方面最大化地实现商业价值,或者对于政府来说,最大化地实现城市的功能。另外,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是很重要的。要想造势,就要依托现有的技术先推出合适的服务,率先打响。总之,你要想好你未来需要什么、什么是重点,然后为此付出今天的努力。

  记者:对中国发展智能城市有什么特别的建议?

  毕凯龙:很有趣的一点是,中国在监管方法上和体系上都有独特性,因而在政府、企业和个人间的互动方面,中国与全球其他的地方都有很大的不同,中国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会创造出崭新的模式。

  另一方面,我希望强调一点,就是旧有的技术仍然会占有一席之地。中国和其他很多地方都还有大量的非城市人口。小灵通在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中就曾经起到重要作用,2G网络服务比如短信,在很多方面也依然会发挥力量,比如为边远地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,成本也相对较低。我们在为新技术而兴奋的同时,也应该继续发挥这些成熟技术的价值。
 
 
 
[ 新闻搜索 ]  [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新闻
婚纱城推荐
点击排行
 
 
Powered by 0512IT
购物车(0)    站内信(0)     新对话(0)